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楚惠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09,28(2):319-326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bPa 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 hPa 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 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 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2.
西北干旱区夏半年深厚的混合层与干旱气候形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干旱气候形成的影响,我们利用张掖和民勤站夏季及相关月的实测探空资料及T-log P图解法,首先计算了该两地逐日ML厚度,然后分析并讨论了它的时空间变化特征、与干湿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夏半年的深厚ML,对加剧当地干旱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中东部ML厚度的年变化及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最浅薄,夏半年深厚(特别是5、6月),4月及10月分别是ML急剧增厚及变薄的过渡期;同时,更靠近西北干旱区中心的河西西部及北部的ML更深厚.(2)夏季干(湿)天气通过加强(减弱)地气间的感热交换和干对流,而明显影响当地的ML厚度.平均而言,以高温日最深厚,千日次之,小雨日再次之,而中强雨日最浅薄.千年夏季的ML厚度平均比湿年的对应值增厚300 m左右.夏季典型千日的ML厚度比雨日厚3000 m,典型干日的ML厚度昼宿变化不大.(3)反过来夏半年深厚的ML也通过增加雨滴蒸发损耗,减少了干旱区的降水,加剧了当地干旱的程度,因此夏半年深厚的ML也是形成干旱气候背景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3.
采用NCEP1°×1°客观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25—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雨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与强雨雪有着密切关系,强雨雪的发生需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以及水汽场与动力场的耦合机制。对强雨雪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表明,700hPa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850hPa锋生函数正值区与强雨雪区对应较好,对雨雪天气的发生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湿位涡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强雨雪过程发生在层结稳定的大气中且垂直涡度发展较强。  相似文献   
74.
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艳春  季亮  潘晓滨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2):179-185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一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 )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 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 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 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重要指标,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Long‐term weathering of a quartz chlorite schist via wetting and drying was studied under a simulated tropical climate. Cubic rock samples (15 mm × 15 mm × 15 mm) were cut from larger rocks and subjected to time‐compressed climatic conditions simulating the tropical wet season climate at the Ranger Uranium Mine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Fragmentation, moisture content and moisture uptake rate were monitored over 5000 cycles of wetting and drying.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climatic variables, five climatic regimes were simulated, varying water application, temperature and drying. One of the climatic regimes reproduced observe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variability at the Ranger Uranium Mine, but over a compressed time scale. It is shown that wetting and drying is capable of weathering quartz chlorite schist with changes expected over a real time period of decades. While wetting and drying alone does produce changes to rock morphology, the incorpora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further enhances weathering rates. Although little fragmentation occurred in experiments, significant changes to internal pore structure were observed,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enhance other weathering mechanisms. Moisture variability is shown to lead to higher weathering rates than are observed when samples are subjected only to leaching. Finall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wo rock samples from the same source having only subtle differences in mineralogy. The samples exhibited quite different weathering rates lea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ur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rock type and composition in weathering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weathering rate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6.
本文利用我国的历史气候记载,为东部6区域重建了最近1033年的时间分辨率为1年的区域于湿气候序列,讨论其可靠性,并分析其变化的准周期性和跃变特征。跃变分析采用移动t检验方法,分析各区域干湿气候的世纪尺度和10~20年尺度的跃变现象,辨识跃变信号的参考年代,指出北方各区域的跃变趋势相同,但有时与长江下游地区相反,以及跃变信号在寒冷气候背景下较多出现等特点。  相似文献   
77.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78.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Q^*)理论,对2001年5月31日至6月2日发生在云南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云南的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相似文献   
79.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rain acidity and dimethyl sulfide (DMS) at the ocean surface and in the atmosphere were performed at Amsterdam Island over a 4 year period. During the last 2 years, measurements of sulfur dioxide (SO2) in the atmosphere and of methane sulfonic acid (MSA) and non-sea-salt-sulfate (nss-SO4 2-) in rainwater were also performed. Covariations are observed between the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DMS concentrations, atmospheric SO2 concentrations, wet deposition of MSA, nss-SO4 2-, and rain acidity. A comparable summer to winter ratio of DMS and SO2 in the atmosphere and MSA in precipitation were also observed. Fro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we estimate that DMS oxidation products contribute approximately 40% of the rain acidity. If we consider the acidity in excess, then DMS oxidation products contribute about 55%.  相似文献   
80.
湿位涡方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湿绝热、无摩擦条件下,推导了湿位涡方程及其近似表达式。然后通过尺度分析得到了大尺度条件下湿位涡守恒的性质,其形式与干位涡一样。由于考虑了水汽的作用,使用它较干位涡更为方便。最后,我们把湿位涡用于江南岭北3 月有无连阴雨的分析,其结果与预报员经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